[小科普:随我看地球 – 三十八集]尝思之乎,月球竟是地球在一次交通事故中诞下的私生子?
[小科普:随我看地球 – 三十八集]
尝思之乎,月球竟是地球在一次交通事故中诞下的私生子?
点击关注《北美之声》https://www.navoice.ca/
陈蓉编发
作者:章纪君
2025-7-15
当古人在月夜下讲述"嫦娥应悔偷灵药"的故事时,他们或许想不到,这个悬挂天际的银盘正隐藏着太阳系最惊心动魄的诞生密码。最新研究表明,月球的形成可能起源于一场宇宙级的"交通事故"。45 亿年前,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以每秒 15 公里的速度斜撞刚诞生的地球,我们管叫她为“原始地球”,这场惊天碰撞溅射出的物质最终凝聚成了我们熟悉的月亮。
月亮:古人浪漫的宇宙神话
在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上,至今保留着世界上最完整的"嫦娥奔月"图像。公元 4 世纪的画师用矿物颜料描绘了这样的场景:裙带飘飘的仙女怀抱玉兔,向着有桂树和蟾蜍的月宫飞去(图 1)。这个源自《淮南子》的传说,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古人对月球最直观的认知 – 那是一个有生命存在的神秘世界。
图 1,嫦娥奔月: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中华神话。 图片来源:来自网络。
无独有偶,古希腊人认为月亮是阿波罗的姐姐 - 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(Artemis)的银弓。北欧神话则把月亮想象成由玛尼(Mani)驾驶的月车,后面永远追着两只贪婪的天狼。印度古籍《梨俱吠陀》记载的月神苏摩(Soma)更令人称奇:这位醉醺醺的酒神同时娶了 27 位星宿女神为妻,每月翻牌轮流与一位同住 。用现代的观点来看,这分明是对月球运行周期的诗意解读。
这些充满想象力的神话,在 19 世纪末迎来了科学视角的挑战。1898 年,著名生物进化论者查尔斯·达尔文的二儿子 - 天文学家乔治·达尔文(Sir George H. Darwin, 图 2)提出惊世骇俗的"分裂说":月球是由于地球快速自转时甩出去的一块"地球肉",而太平洋就是当时留下的疤痕。这个理论完美解释了为什么太平洋地壳比大西洋薄。
图 2,天文学家乔治·达尔文(Sir George H. Darwin),"分裂说"的作者。他认为月球是由于地球快速自转时甩出去的一块"地球肉"。 图片来源:来自网络。
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,康德·拉普拉斯提出""同源说"假说。于 20 世纪初,美国天文学家托马斯·杰斐逊·杰克逊·西(Thomas Jefferson Jackson See)又提出"捕获说"。前者认为地月同时形成于星云盘,而后者则认为月球是被地球引力捕捉的流浪星体。然而,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乔治·达尔文的分裂说一直都是一个主流观点。
惊天大碰撞
1969 年阿波罗 11 号带回的月岩样本,彻底颠覆了人类对月球的认知。当科学家检测到月岩中氧同位素比例与地球岩石高度一致时,"捕获说"立即遭遇致命打击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月球金属核仅占质量的 2-4%,远小于地球的 30%,这个发现让所有现有理论都陷入困境。
行星科学家提出了太阳系“大碰撞”的假说。这个假说认为,月球是地球和另一个天体发生碰撞后诞生的。在距今 45 亿年前的早期太阳系,有一颗"原行星",天文学家用一位古希腊月亮女神塞勃妮(Selene)之母的名字把这颗原行星定名为“忒伊亚 - Theia”。忒伊亚是早期太阳系里的一颗“行星胚胎”,诞生于和地球相似的轨道附近,其大小有如火星,直径约 6000 公里。由于引力扰动,忒伊亚的轨道逐渐变得不稳定,最终砰地一声斜着撞上了原始的年轻地球。撞击地球时抛射出来的物质被送入地球轨道,并在轨道上聚集,在短短几百年内就凝聚成了月球。早期的月球距离地球只有现在的 1/10,看起来比现在大 15 倍,就像一个悬挂在天空的“超级月亮” (图 3)。行星”大碰撞”假说最初于 1946 年由雷金纳德·戴利(Reginald Aldworth Daly) 提出, 1975 年被威廉·肯尼斯·哈特曼(William Kenneth Hartmann)和唐纳德·达韦斯(Donald R. Davis)”正名”, 并于 2000 年被英国地球化学家亚历克斯·哈利德(Alex N. Halliday)将撞击天体命名为“忒伊亚 – Theia”),这一科学命名推动了忒伊亚物源属性(如成分、轨道)的深入研究。
图 3,忒伊亚(Theia)在 45 亿年前猛烈地撞击了地球,地球才有了月亮,才有了 23.5°的地轴倾角,我们才有了一年四季。 图片来源:来自网络 (有修改)。
然而,这个撞击理论被正式认可是于 1984 年夏威夷的一次学术会议上。天体物理学家威廉·哈特曼展示的计算机模拟震惊四座:当火星大小的天体以 45 度角撞击原始地球时,抛射出的地幔物质恰好能在轨道上形成成分匹配的月球。另外,科学家认为忒伊亚的核心已沉入地球深处,成为了地核的一部分。这个被命名为"忒伊亚"的假想行星,从此便成为了地球的"私生子",也成为了月球起源故事的主角。
也正是由于这次大碰撞,地球才有了约 23.5°倾角变化。这个地轴倾角不仅为人类带来了适合农耕的春夏秋冬四季变化,而且创造出热带、温带和寒带,为人类提供了多样化的居住环境和资源分布。
大碰撞理论的新证据链
2023 年,中国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样本揭示了关键线索。中国科学院团队在《自然》杂志发表论文指出,月球玄武岩中检测到特殊的挥发性元素配比,这只能用极端高温蒸发后的物质重组来解释。就像犯罪现场留下的指纹,这些元素证明月球确实经历过行星级碰撞产生的数千度高温。
更直接的证据来自 NASA 的 GRAIL 探测器。通过精确测量月球重力场,科学家发现月球地壳厚度呈现明显不对称分布:面向地球的一侧平均厚度为 30 公里,而背面的厚度竟达 50 公里。这正是斜向碰撞导致的必然结果,就像打水漂时石块会在水面留下不对称的涟漪。
未解之谜与最新突破
尽管大碰撞理论已获广泛认可,仍有三大谜团困扰着科学家:
1. 角动量之谜:地月系统现有角动量比模拟结果低 15%;2. 同位素之谜:为何月球与地球同位素相似度比理论预测更高?3. 倾斜之谜:月球轨道为何有 5 度的异常倾斜?
2024 年,剑桥大学团队在《科学》杂志提出的"双重碰撞"模型给出了新解释:忒伊亚可能先后撞击地球两次。第一次碰撞形成原始月球,第二次较小撞击则调整了系统角动量。超级计算机模拟显示,这种设想能完美复现现有轨道参数。
日本隼鸟 2 号探测器对小行星"龙宫"的观测也为这个理论提供了佐证。该小行星表面发现的撞击痕迹证明,早期太阳系确实普遍存在多次碰撞现象,就像侦探拼凑犯罪现场的零散证据,这些发现正在还原 45 亿年前那场宇宙交通事故的全貌。
此外,科学家们认为如果大碰撞是对的话,一定会在地球上留下忒伊亚残骸。那么,忒伊亚的残骸去哪了?2023 年,科学家邓洪平等在地球地幔深处发现两个巨大的“斑点”,即"大型低剪切速度省 - LLSVP",是地球下地幔中两个巨大的大陆体,每个都有珠穆朗玛峰的 100 倍大,并推测它们可能就是忒伊亚的“遗骸”。 迄今为止,很多观察和理论似乎都支持大碰撞,月亮就是地球的"私生子"。
又一个"不幸"的假说问世
正如前述,由于大碰撞存在着三个缺陷,或似清非清的解释,2024 年宾州州立大学(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)的最新研究由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教授达伦·威廉姆斯(Darren Williams)和高级研究工程师迈克尔·祖格尔(Michael Zogul)提出了另一种新假说,挑战"大碰撞理论",即为“二元交换捕获理论”,这显然又是一次“不幸的”问世。这个新理论认为月球可能并非由撞击产生的碎片形成,而是通过地球在与一个二元系统的近距离接触中捕获的。根据这一理论,地球的引力可能在一次接近的相遇中扰动了一个二元系统,捕获了其中一个天体,形成了月球,而另一个天体则被抛入太空。这种机制能够解释月球为何以每年约 3.8 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,撞击假说则无法完全解释月球的轨道特征。然而,尽管该理论能解释月球的轨道特性,但其核心假设(月球为二元系统卫星)尚未被观测证实。此外,月球与地球的同位素相似性仍对捕获理论构成挑战,因为若月球为地球引力捕获,两者物质应高度混合或同源。
月球已经死了?
月球有个怪象,近 20 亿年来没有火山活动,也没有全球磁场。这又是为什么?
大约 30 亿年前,月核就基本凝固了,失去了驱动火山活动的热源。如今仅剩的"月震"都是冷却收
缩或陨石撞击引起的,而非地质活动。 究其原因,是因为月球的质量太小,只有地球的 1/81,因此其内部冷却速度比地球快得多。冰冷的月核没有了核反应,自然也就没了火山和地震。
至于磁场,它需要液态金属内核的对流运动(地球就是靠这个),但月核早已冷却固化,失去了"发电机效应"。不过,月球岩石中残留的微弱磁性表明,它年轻时可能有过短暂磁场,只是随着内核的冻结而消失了。
简言之:月球"死"得早,是因为它不够大,留不住内部的热量和活力。这也让它成了太阳系中最安静的"退休人士"之一。
最新发现和未来探索方向
2024 年 5 月,詹姆斯·韦伯太空望远镜在观测系外行星时,意外捕捉到 300 光年外两颗行星的碰撞过程。这场现实版的"宇宙车祸"中抛射出的碎片环,与月球形成模型高度相似。天文学家激动地表示:"我们可能正在目睹另一个月球系统的诞生。"这个偶然发现,为大碰撞理论提供了最直接的当代观测证据。
随着阿尔忒弥斯计划推进,人类将在 2026 年前重返月球。美国宇航局计划在月球背面部署地震仪网络,通过分析月核结构获取更多"犯罪证据"。欧空局的 LUMIO 任务则将监测月球遭受的陨石撞击频率,这些数据就像调查"凶器"的磨损痕迹,能反推碰撞历史。
中国规划的嫦娥六号任务更具突破性 - 计划从月球南极-艾特肯盆地采集深部样本。这个太阳系最大的撞击坑可能保留着月球形成初期的物质,就像封存在时间胶囊里的原始 DNA。然而,月亮成因问题还远没有到剧终人散的时候,其真相尚待人们进一步的朝乾夕惕,勤奋探索。
© All Right Reserved
希利正在悄悄改变全球人们的健康生活方式!
德国的穿戴式量子频率医疗设备全球链接:
https://www.healy.shop/?partnername=1092-9563-2939
陈蓉表演沙家浜阿庆嫂片段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--R5PwmDOuY&t=16s
陈蓉朗诵《多伦多的夏天》,作者:庞进,Youtube 视频播放/下载:
https://youtu.be/1gkVl1Doe6g?si=Lzf0xBiw3i3wieZG
陈蓉《北美之声》:独唱“我爱你中国”-万锦市达人秀20240622,Youtube 视频播放/下载: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P0iiLhT9lBE
陈蓉《北美之声》:独舞“故乡的云中”古典舞-曼珠达里北美演唱会20240511,Youtube 视频播放/下载:
https://youtu.be/n-zbvkmtGLI?si=D2N2YiDZJFWuZt4p
陈蓉《北美之声》:独舞“鸿雁”蒙古舞-曼珠达里北美演唱会20240511,Youtube 视频播放/下载:
https://youtu.be/G_F4uwGatNo?si=UDsOcOn8C2cTQqpR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建筑电工承包商;装灯、布线;汽车充电桩安装;照明故障维修;
电力安全检查/证书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《北美之声》舞蹈班,
(拼音)中文班,数学班
欢迎你
点击关注《北美之声》https://www.navoice.ca/
《北美之声》主编陈蓉
欢迎订阅《北美之声》
https://www.navoice.ca/posts/h4wt9e8mp4n8t68c3jj3mmwnsnpaab
https://www.navoice.ca/
自《北美之声》文化传媒创办以来,除了拥有加拿大,中国,美国, 新加坡等华人聚居的国家外,还拥有韩国,英国,法国,德国,以色列,南非,印度,越南,泰国,沙特阿拉伯,新西兰等100多个国家的忠实读者。《北美之声》开辟有多个栏目,从新闻时事,到民众生活,涉及主题众多,无论从深度到广度,都具有相当的可读性,深受读者的好评,在北美乃至世界都有极大的影响力。
《北美之声》的主编是加拿大资深记者陈蓉女士,除了编写报道了大量的新闻事件、热点文章之外,还参与编写在加拿大发行的著作《疫情无情人有情》等书籍,是《疫情无情人有情》一书的主创人员之一,该书获加拿大安大略省省长抗疫贡献奖。她也曾荣幸地获得加拿大伊丽莎白二世铂金禧勋章。
大家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,我们一起努力,传播正能量,为朋友送温暖送资讯!
请支持原创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
更多精彩资讯请扫码关注并转发
广告推广请加 微信:rosechenlin
电话:416-333-9288
《北美之声》舞蹈班,
(拼音)中文班,数学班
欢迎你